小动物活体成像丨核心技术原理与高频问题全解析

小动物活体成像(In Vivo Imaging)是指在不牺牲实验动物的前提下,利用特定的成像技术和设备,对活体动物体内的生物学过程(如细胞活动、基因表达、疾病发展、药物分布与疗效等)进行可视化、定量化研究的技术。

 

 

  • 多功能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

其核心原理通常涉及两个步骤:

标记(Labeling):通过特定方式对研究对象(如细胞、基因、分子探针、特定组织)进行标记,使其能够被成像设备检测到。

成像(Imaging):利用专门的成像仪器捕捉标记物发出的信号,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或定量数据。

 

 

 

 

根据标记方式和成像原理的不同,小动物活体成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

 

1. 生物发光成像 (Bioluminescence Imaging, BLI)

原理:利用基因工程手段,将荧光素酶(Luciferase)基因导入目标细胞或与目标基因表达调控元件(如启动子)相连。当这些细胞在活体动物内表达荧光素酶蛋白后,向其体内注射相应的酶底物(如D-荧光素)。荧光素酶催化底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,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,产生近红外光或可见光(通常波长在400-700 nm)。该发光过程发生在生物体内,无需外部光源激发。成像设备(如高灵敏度CCD相机)在暗室内捕捉这些微弱的光信号,通过软件处理形成图像。发光强度通常与标记细胞的数目或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成正比。

特点:背景极低(无自发荧光)、灵敏度高、操作相对简单、适合长时间纵向研究。但需要基因转染,且信号强度相对较弱。

 

2. 荧光成像 (Fluorescence Imaging, FLI)

原理:利用荧光基团作为标记物。这些荧光基团可以是:

荧光报告基因(如GFP绿色荧光蛋白、RFP红色荧光蛋白及其衍生变体)表达的荧光蛋白。

荧光染料(Cyanine dyes如Cy5.5, Cy7, ICG等)。

荧光标记的抗体、纳米颗粒或小分子探针。成像时,需要外部光源(通常是特定波长的激光或LED)激发这些荧光基团。荧光基团吸收光能后跃迁到激发态,随后释放能量回到基态,发射出波长比激发光更长的荧光。成像设备探测并收集这些发射出的荧光信号形成图像。

特点:信号较强、有多种标记物可选、可进行多光谱成像、可结合靶向探针。但存在组织自发荧光背景干扰,穿透深度有限(尤其在可见光波段),激发光可能对生物组织产生光毒性或光漂白效应。

 

3. X光成像 (X-ray Imaging)

原理:基于X射线穿透物质时发生的衰减原理。不同密度的组织(如骨骼、软组织、肺部气体)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。高密度组织(如骨骼)吸收更多X射线,低密度组织(如脂肪、肺)吸收较少。当X射线束穿过动物身体后,未被吸收的X射线投射到探测器(如平板探测器或胶片)上,形成反映组织密度差异的投影图像(如X光平片)。在计算机断层扫描(Micro-CT)中,动物在旋转平台上接受多角度X射线投影,计算机重建出横断面图像或三维结构图像。

特点: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信息,特别擅长显示骨骼结构、肺部病变、体内植入物位置等。成像速度快。但通常不涉及特异性的分子或细胞标记(主要用于结构成像),软组织对比度相对较低(除非使用造影剂),涉及电离辐射。

 

特性

生物发光(BLI)

荧光成像(FLI)

X光成像

信号源

内源性酶促反应

外源性探针 + 外部激发

外部X射线源 + 组织衰减差异

能量转换

化学能→光能

光能→光能(斯托克斯位移)

X射线→电子信号(探测器转换)

背景干扰

极低(无自体发光)

中-高(组织自体荧光)

低(依赖物质密度差异)

定量依据

光子通量(photons/s/cm²/sr)

荧光强度(radiance)

亨氏单位(HU)

穿透深度

2-3 cm(红光优化)

1-2 cm(NIR-I区)

无限制(适用于大动物全身)

时空分辨率

分钟级(底物扩散限制)

秒级(快速动态监测)

微秒级(高速摄影)

 

 

了解了这三种主要成像技术的原理和特点,那么在实际研究中应如何选择呢?

  • 什么情况下选择生物发光成像(BLI)?

  • 什么情况下选择荧光成像(FLI)?

  • 什么情况下选择X光成像?

 

 

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些关键问题,帮助您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成像技术。

 

 

技术类型 实验对象 优点 缺点
生物发光 转基因细胞/动物(表达荧光素酶) 无背景光干扰、灵敏度高(10⁻15~10⁻17 mol/L) 需基因改造、信号强度依赖底物代谢

荧光成像

细胞/动物(注射荧光探针或标记) 多色标记、可实时动态监测 自体荧光干扰、组织穿透深度有限(<2 cm)
X光成像 骨骼/植入器械/造影剂标记组织 高空间分辨率(μm级)、硬组织成像优势 辐射损伤、软组织对比度低

 

 

实验步骤详解


 

1. 生物发光成像(BLI)

 

利用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技术观察肺癌肿瘤生长情况

模型构建:转染荧光素酶基因(如Luc2)至目标细胞

底物注射:腹腔注射D-荧光素钾盐(150 mg/kg)

信号采集:注射后10-15分钟,暗箱内用高灵敏度CCD相机捕获(曝光60-300 s)

数据分析:通过ROI定量光子通量(photons/s/cm²/sr)

 

2. 荧光成像(FLI)

 

利用荧光成像进行细菌研究

探针标记:静脉注射Cy5.5、ICG等近红外探针(发射波长650-900 nm)

滤光系统:设置激发/发射滤光片(如Ex/Em=745/800 nm)

图像获取:麻醉动物后多时点动态扫描(曝光时间≤5 s)

背景扣除:利用光谱分离算法消除自体荧光

 

活体成像的核心波段:650-850nm

 

 

3. X光成像

样本准备:麻醉固定,或注射碘海醇等造影剂

参数设置:电压40-60 kV,电流0.5-1 mA(小动物)

图像采集:曝光时间0.1-5 s,多角度拍摄(可选CT 3D重建)

三维重构:通过Micro-CT获取10-50 μm分辨率体数据

 

成像效果影响因素及优化建议


 

影响因素

优化建议

组织穿透深度

优先选择近红外荧光探针(650-900 nm)

信噪比

生物发光:使用冷CCD(-90℃制冷)

荧光:采用时间门控技术

运动伪影

麻醉深度控制(异氟烷维持呼吸频率40-60次/分)

定量误差

校准光源+标准曲线校正,避免饱和曝光

 

 

 

 

 
 
 
上右:利用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技术观察肺癌肿瘤生长情况 
下左:脑靶向药物穿过血脑屏障研究丨下中:RFP标记乳腺癌细胞丨下右:荧光成像与X光成像的组合运用

 

 

 

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


 

1. 生物发光成像(BLI)

问题

原因分析

解决方案

信号强度弱

- 底物降解

- 基因沉默

- 荧光素避光-80℃保存,现配现用

- 改用慢病毒整合载体(如lenti-CMV-Luc2)

背景噪声高

非特异性底物代谢

注射底物后等待10 min再成像(待背景清除)

信号分布异常

底物扩散不均

优先选择尾静脉注射(IV)替代腹腔注射(IP)

长期追踪信号衰减

免疫清除/细胞丢失

使用免疫缺陷鼠(NSG) + 红光优化荧光素酶(Akaluc, λ=670nm)

 

2. 荧光成像(FLI)

问题

原因分析

解决方案

自体荧光干扰

血红蛋白/毛发表面反射

- 脱毛处理(剃毛+脱毛膏)

- 光谱拆分技术(如Bruker多光谱模块)

穿透深度不足

短波长探针(<600nm)

换用近红外探针(Cy5.5, ICG, 发射波长>650nm)

探针淬灭

长时间光照/活性氧损伤

- 降低曝光强度(<5 s/帧)

- 添加抗淬灭剂(如Trolox)

多色串扰

激发/发射光谱重叠

优化滤光片组合(带宽±10nm) + 顺序扫描模式

 

3. X光成像(含Micro-CT)

问题

原因分析

解决方案

软组织对比度差

低X光吸收差异

- 荧光素避光-80℃保存,现配现用

- 改用慢病毒整合载体(如lenti-CMV-Luc2)

金属植入物伪影

射线硬化效应

- 提高kVp(60-90 kV)

- 加装0.5mm铜滤片

辐射损伤影响生理

累积辐射剂量过高

限制单次扫描<50 mGy + 多模态交替(如关键时点CT+日常BLI监测)

三维重建失真

运动伪影/采样不足

- 呼吸门控技术

- 增加投影角度(>360步)

 

4. 多模态融合

问题

解决方案

BLI/FLI与X光配准误差

使用仿射变换算法 + 内置定位光源(如PerkinElmer IVIS Spectrum CT)

造影剂干扰光学信号

错时成像:先X光(造影剂代谢快)→ 后BLI/FLI

多探针交叉反应

设计正交探针系统:

- BLI底物:D-荧光素

- FLI探针:Alexa Fluor 750

- X光造影剂:碘化油

 

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未来将向多模态实时融合(如荧光/PET/超声联动)、超高分辨率(亚细胞级活体成像)、无标记检测(人工智能辅助光谱解析)三大方向突破。面对技术复杂化与资源集约化的双重挑战,代轩生物集成生物发光、荧光成像、X光成像三模技术,提供从探针优化到多维度数据分析的闭环平台,助力研究者抢占精准医学创新先机。

 

 代轩生物丨活体成像服务优势——生物发光 · 荧光成像 · X光成像 

 

1. 多模态无缝整合

技术联动:支持生物发光/荧光/X光同步扫描,一次实验同步获取功能代谢信号(如肿瘤细胞活性)与高精度解剖结构(如微CT 50μm分辨率)

数据互证:AI驱动多模态图像自动配准(误差<0.1mm),消除体位差异,确保药物分布与病灶定位精准对应

特色案例:在CAR-T细胞治疗研究中,生物发光动态示踪免疫细胞浸润路径 + X光定位骨转移灶,双系统验证靶向效率

 

2. 超灵敏度检测能力

深度穿透:

近红外二区(NIR-II)荧光成像穿透深度达2.5cm(超越传统NIR-I的1cm极限)

生物发光检出限低至500个细胞(IVIS Spectrum CT系统优化光子采集)

抗干扰技术:

多光谱分离算法有效剥离肝脏/肠道自发荧光,信噪比提升8倍

定制化底物给药方案(如静脉注射D-荧光素)提升信号动力学准确性

 

3. 工业级标准化体系

GLP合规:符合新药申报要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规范

时效保障:

标准项目7日内交付

加急服务48小时提供原始数据

成本优化:共享平台机时费比自建实验室低30%

 

4. 临床前研究深度赋能

转化医学支持:

术中荧光导航技术转化(已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)

纳米探针靶向效率验证(抗体/多肽偶联NIR染料)

多组学关联:整合转录组测序与成像数据,解析信号通路机制

创建时间:2025-08-15 14:28